作者:Gita Gopinath,Brent Neiman
单位:Harvard University and NB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NBER
原标题为“Trade Adjust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Large Crises”
摘要:利用1996-2008年阿根廷企业层面海关进口数据,文章实证检验了阿根廷危机期间贸易调整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第一,外延边际指的是企业或产品的进入或退出市场,其对危机期间进口下滑的解释力度很小。第二,次外延边际被定义为企业内进口原材料的变动,其对整体贸易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随着企业规模的不同,这些不同贸易边际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文章建立了一个中间投入品的贸易模型,其中假设异质性的企业以及固定进口成本,以阐明进口下降影响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传导渠道。
一、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很多国家经历了大型的经济或金融危机,例如1994至1995年的墨西哥危机,1997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1和2002年的阿根廷危机等。这些危机往往伴随着汇率的大幅贬值和进口的剧烈下降,举例来说,在阿根廷2000至2002年危机期间,其进口的美元价值下降了69%。同时,危机往往伴随着实际GDP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有学者研究发现阿根廷2000至2002年间制造业生产率下降了12%。
二、问题提出
在贸易领域,很多学者研究了诸如贸易自由化等永久性冲击对于贸易外延边际的影响,其影响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间的资源重配(Melitz,2003),二是改变企业内的产品种类(Krugman,1980)。作者分析了阿根廷危机期间呈现出的一些典型事实:有大量的进口企业退出市场,但是这些企业的加权进口额占进口总值的份额却比较小。进口产品种类也呈现出类似现象。危机期间,进口企业数量从15000多下降至不足7000,HS10层面的进口产品数量也从13000下降到10000,但是退出企业或产品所占的比例却比较小。这是因为国际贸易高度集中于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企业。考虑到长时段企业层面海关数据的可得性,我们的研究集中于阿根廷。但我们的研究有更广泛的应用,有助于分析贸易调整的方式,以及这种调整在经济周期和危机期间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
基于以上背景和已有研究,文章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首先,利用1996到2008年阿根廷企业层面的进口海关数据,作者实证检验了阿根廷危机期间企业层面和产品层面贸易调整的机制和渠道。众所周知,在这一段时间内,阿根廷名义汇率出现了大幅贬值,同时出现了贸易差额反转。第二,文章建立了一个中间投入品贸易模型,假设异质性企业和固定进口成本。
三、实证发现
(一)数据
文章将三个数据库合并起来,首先获得了包含阿根廷海关数据的两个数据库,然后将这些数据与包含阿根廷大型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数据相结合,这些企业数据可以从CapitalIQ数据库获得。第一大数据来源是详细的海关贸易数据,包括进口商或出口商名称、时间、目的国或来源国、数量、重量、价格、交易金额,以及HS10层面的产品分类信息。第二大数据来源是Capital IQ数据库,包括阿根廷约4500家企业的经营和财务信息,涵盖公共、私人、国内和跨国企业等各种类型。
(二)几点发现
发现一:贸易的广延边际被定义为企业或产品的进入和退出,其对危机期间进口下滑的解释力度很小。
2000至2002年间,进口美元价值下降了69%。我们首先测算了这一进口额的下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广延边际的变动所解释,即企业或产品进入或退出市场。下图描绘的是1996-2008年进口商以及HS10编码层面进口产品种类的变化。作者发现每一季度中进口企业数量下降一半以上,进口产品种类下降了近四分之一。然而,这些企业与产品的进入退出效应带来的进口金额变动所占比例却比较小。
文章按照下式对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进行了分解
下表总结了危机期间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的分解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广延边际对进口额下降的解释力度比较弱,这也就验证了作者的实证发现。
发现二:次广延边际被定义为企业内进口投入品的变动,其在贸易调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进口投入品成本的实质性增加效应超过了传统的价格指数衡量因素。
次广延边际被定义为每个企业进口产品组合的变动,与广延边际不同,其在贸易调整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广延边际关注的是企业或产品的进入和退出,而次广延边际侧重的是持续进口企业-产品组合的变化情况。下表量化了2000至2002年间进口下降各因素的贡献度,可以看出次广延边际解释了总体进口额下降的近45%。
发现三:贸易调整随着进口商规模的变化而变化。进口商规模越小,其进口额下降幅度越大。集约边际、广延边际和次广延边际三种效应的解释力度随企业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下图将企业按照进口规模进行了划分,可以看出最大规模进口商的进口下降幅度较小。
四、理论模型
为了模拟实证检验中的结果,文章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在模型中,假设企业存在异质性,利用劳动、资本以及各种中间投入品来生产特质产品,用于消费以及作为其他企业的生产投入品。中间投入品有两个来源,国内采购和国外进口。进口商要支付一定的固定初始成本,同时还存在可变成本,数额随进口种类的增加而增加。
国内与进口中间投入品的生产率可能存在差异。在这一环境下,进口投入品的缺乏会对企业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没有固定成本,则所有企业进口投入品与国内投入品的相对花费比例是一致的。然而,如果考虑固定成本后情形就会发生明显变化。技术较差的企业不能产生足够的利润来覆盖成为进口商的固定成本。因此,企业花费在进口投入品上的份额就会产生差异。
(一)环境
每个国内制造业企业i都生产一种特质产品,其生产函数为
Xi是进口投入品篮子,Ki是资本,Lp,i是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Ai是企业的外生技术。Xi包括国内生产的投入品Zi和进口投入品Mi,满足如下关系
(二)企业
每一个企业i选择Ki和Lp,i,以及集合{zij},劳动力价格w、资本租金r以及国内中间投入拼价格集合{pj}是给定的。进口中间投入的企业需要选择进口产品种类Ωi以及每种中间投入品k的进口数量mik。我们假设所有进口产品的价格为pm,这样所有进口投入品的价格相同,那么每种进口投入的数量也就相同,为mi。那么企业的单位成本函数为
企业i的需求函数是最终产品需求gi和中间产品需求zi的和
(三)TFP的衡量
单一平减(SD)衡量的增加值被定义为最终产品价值和进口品价值的差额
命题一:如果没有固定成本,那么单一平减增加值可以表示为
命题二:当存在固定成本时,单一平减增加值可以表示为
五、结论
大型宏观经济危机的两个显著特征是进口的下降和生产率的降低。我们运用2001到2002年阿根廷危机期间的交易层面海关数据,实证探究了贸易变化的理论机制。我们发现贸易外延边际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然而,被称作次外延边际的进口投入品变化却十分重要,最后,随着进口商规模的变化,贸易调整的规模和类型也会有所不同。基于几点实证发现,我们建立了一个异质性企业、固定进口成本的模型。
在阿根廷危机期间,必然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冲击,不存在一种渠道可以解释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部下降。我们的模拟过程显示,进口中间品的下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危机期间制造业生产率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