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召开“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
2013年11月12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办的“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在我校学术会堂举行。来自加拿大、韩国、美国,以及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多位知名学者和金融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兼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首先致欢迎词,并阐明了研讨会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过去四年里,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迅速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呈现出加快的势头,并且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制订部门的高度关注。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利益和风险,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是否需要加快资本项目的开放,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否可能成为近期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渠道,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该发挥怎么的作用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寻找答案。他期待参会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加拿大前财政部副部长温迪·多布森(Wendy Dobson)教授作了题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与选择”的主旨演讲。她首先简要阐明了货币国际化的内涵、利益、成本和风险,以及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前提条件,着重强调金融市场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重要条件。随后,她介绍了成熟经济体资本账户自由化和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经验,分析了中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和时机选择。
韩国前工商能源部部长郑德龟(Chung Duck-koo)先生、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彼特·佩特里(Peter Petri)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益平教授、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博士、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博士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张礼卿教授先后作了主题发言。专家们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概念、人民币国际化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人民币国际化与经济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结构性特点及其成因、升值预期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全面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的利益和成本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会场
最后,张礼卿教授对会议的讨论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会议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形成了不少共识,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首先,货币国际化与成为储备货币是两个不同概念,有关利益、风险和条件的讨论也应该相应加以区别。其次,深化国内金融改革和资本账户自由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但人民币国际化是否需要彻底开放资本账户还值得研究。第三,经济、贸易及流动性的规模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制度改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第四,升值预期冲击下的套利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因素,但其重要性有多大值得深入研究。第五,人民币国际化也是货币竞争的结果,因此,它并不仅仅取决于我国国内的各项经济和政治条件是否具备,也取决于竞争对手美元等现行储备货币能否维持其地位。
自2003年成立以来,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一直关注和跟踪研究我国对外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并积极参与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本次研讨会为内部小型研究会,其会议成果也将提交有关部门,以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