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在金融学院隆重进行
2013年11月12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办的“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 在我校学术会堂隆重举行。会议特别邀请了来自加拿大、韩国、美国等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并作了主题演讲。此外,还有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我校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教授首先在会上发表了开幕致辞。张院长首先表达了对不远万里到会的三位外籍嘉宾,以及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能够来到中央财经大学参加这次学术研讨的热情欢迎。他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展迅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尽管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是政策问题,但资本账户管制是否应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能否通过香港离岸市场实现,政府是否能够或者应该发挥作用等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讨论。
加拿大前财政部副部长温迪·多布森(英文)教授作了题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与选择”的主旨演讲。她阐述了国际货币与储备货币的区别,界定了货币国际化的内涵及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和基础。同时,温迪·多布森教授简要介绍了国际货币化的益处、成本与风险,并阐述了资本账户开放后的资本流动会增加国内经济和国内金融市场的波动风险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动力的观点。最后她将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时机问题,二是大的政策框架,三是货币稳定,四是国内金融的改革。张礼卿院长对温迪·多布森教授的演说给予高度评价,并进一步阐述了货币国际化的时机和前提条件、成熟经济体资本账户自由化国际经验。
随后,韩国前工商能源部部长郑德龟(英文)先生、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国际金融教授彼特·佩特里(英文)教授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益平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郑德龟先生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和基本要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实体经济的增长比金融影响力的构建更加容易,货币问题更加复杂。如果对于终极目标(储备货币或主导货币)心存犹豫的话,中国将会在改革上变的更被动。因此,他建议应该从推进跨境贸易结算、国内货币与主导货币之间的资本项下的结算、设立预警机制、国际责任的承担、建立经济安全机制等五个方面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彼特·佩特里教授从人民币国际化对实际部门的影响出发指出,如果仅考虑金融部门自由化将加剧实体经济的扭曲,因此金融部门的自由化与实体部门的自由化应该齐头并进。黄益平教授分别从人民币国际化已完成的程度、存在的主要障碍、应该做的事情以及主要的启示等四个方面,对制度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作了演讲。
在下午的研讨中,分别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部主任管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高级研究员张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张礼卿教授作了主题发言,分别就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等问题作了热烈讨论。
最后,张礼卿教授把本次会议讨论的问题总结为五个方面。首先,货币国际化与成为储备货币是两个不同概念。其次,目前国内学者基本认同金融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第三,经济、贸易及流动性的规模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制度的改革也不可忽视。第四,套利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但其推动的程度难以度量。第五,资本账户开放是一个渐进过程,是否需要时间表值得商榷。第六,人民币国际化也是货币竞争的结果,美元的前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应从其他货币前期国际化中寻找更多的经验,比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
在中国金融改革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本次研讨会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主题,体现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的关心和关注,讨论会展现了人民币国际化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在国际金融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会议主题突出,研究角度和方法多样化,凸显了我国国际金融研究领域的生机和活力。会议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出谋划策,提出了大量的真知灼见,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参会各方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