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全球金融治理系列圆桌会议之三:去杠杆与金融稳定

发布时间:2018-03-17

  2018年1月27日下午,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和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全球金融治理系列圆桌会议之三:去杠杆与金融稳定”在我校学术会堂604成功举行。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主持了会议。演讲嘉宾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徐奇渊研究员、中信建投证券研发部金融组组长杨荣博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谭小芬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陶坤玉博士。在校师生和校友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张礼卿教授首先阐述了会议背景和主题。他指出,2008年次贷危机后,我国的信贷规模急速扩大,杠杆率增长了1倍,公共部门、企业和家庭的负债率均大幅上升。杠杆率的迅速提高为金融稳定埋下了隐患,值得高度重视。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去杠杆”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去杠杆”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譬如,在现阶段中国的杠杆率究竟应该多高合适?如何充分考虑高杠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去杠杆”本身对经济增长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去杠杆、强监管的过程中,如何防止在短期内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如何将去杠杆和强化监管,与深化金融改革、市场创新和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提升“去杠杆”政策的效果和减缓其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徐奇渊研究员做了“去杠杆的宏观经济背景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题的演讲。借助统计数据,他展示了我国企业部门间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他指出了一个重要现象,去产能相关产业的利润大幅上升,但对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有限。本轮投资企稳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设备工具购置投资旺盛,这主要是政府投资补贴所致,很可能透支了未来的投资。对于居民部门去杠杆,他指出,近期居民收入中位数增速低于平均增速,意味着收入结构恶化,贫富差距拉大,不利于消费动能的积蓄。

  中信建投证券研发部金融组组长、银行业首席杨荣先生做了题为“金融去杠杠:化解银行体系潜在风险”的演讲。他从金融的角度分析了去杠杆与银行业风险的关系。杨荣指出,金融去杠杆一般依赖三种路径:增加银行资本金、降低银行总资产规模、通过表内表外调整放缓资产增速。我国的金融去杠杆主要依赖第三种路径。他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了金融去杠杆的政策效应。他认为,有利的方面是减少资金空转规模,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政策的正效应开始显现;弊端是行业内出现了流动性趋紧、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上升、国债收益率回升、债券融资成本增加的问题。杨荣认为,金融去杠杆的政策是有效的,但是有些方面尚未达标。今年去杠杆重点领域仍然集中于理财、表外、非标、同业、股权融资领域。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谭小芬教授做了题为“杠杆率与金融稳定”的演讲。他从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企业部门杠杆率问题。他指出我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存在5大特征。第一,杠杆问题主要集中在非金融企业。第二,金融危机后,宏微观杠杆率背离反映了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幅下降。第三,我国杠杆率上升主要是由国企杠杆率上升引起的。第四,大中型国有企业杠杆率偏高。第五,产能过剩行业小幅去杠杆,其他行业显著去杠杆。谭小芬指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杠杆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弱,高杠杆伴随着资本产出比下降和信贷密集度上升,催生了许多大而不倒的僵尸企业。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陶坤玉博士做了“地方债、金融风险与经济增长”为题的演讲。她从政府的视角探讨了杠杆率问题。陶坤玉指出,地方债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债务分布不平均,二是债务余额和债务率的关系不一致,三是投资增速与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四是地方债与行业发展非均等化与结构性问题紧密相连。近年来,中央政府通过PPP项目、债务置换和平台公司转型来监控地方债务的发展,但从数量的增速上来看并没有明显的成效。她还指出,地方债与金融风险、影子银行关系密切。伴随着地方债融资份额中银行贷款的下降,影子银行问题应运而生,地方债的转变是研究影子银行很好的切入点。

  最后,张礼卿教授进行了总结。与会嘉宾和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篇:100081  联系电话:010-62288607  邮件:cifs@cufe.edu.cn

CopyRight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