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从工业化国家到新兴市场国家,包括解除利率管制、放松金融服务市场准入限制(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融合)、培育和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开放资本账户等在内的金融自由化持续发展,成为各国经济自由化整体进程中最显著的内容之一。金融自由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各国始于30年代“大萧条”结束时期并且延续近半个世纪的金融管制局面,改善了金融在各国社会资金动员和分配中的效率,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80年代后期的美国储蓄信贷危机、北欧银行危机,到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巴西和俄罗斯金融动荡,以及更为频繁地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小规模的银行和货币危机,似乎在不断地证明这样一个事实: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的金融稳定正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不稳定这两个看起来相伴而生的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金融不稳定是如何生成的?在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同时如何保持金融稳定?虽然有关金融自由化的理论研究已经至少存在了30年,而与金融不稳定研究相关的金融危机理论则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19世纪,但对于上述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层面抑或政策层面,都远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譬如,1997~1998年期间,分别任职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的经济学家德谟加昆特(Asli Demirguc-Kunt)和德曲拉加切(Enrica Detragiache)对于金融自由化与金融不稳定的关系曾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通过实证分析,他们明确提出,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然而,这两位学者的研究结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一些学者认为,正是金融自由化的延迟或不彻底,才导致了金融脆弱和金融动荡的加剧。
自1985年以来,在渐进主义模式的引导下,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一个以市场为基础、多元化的现代金融体系正在形成。值得肯定的是,在这个以放松管制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进程中,尽管曾有过一些局部的金融不稳定和金融风险的积累,但中国成功地避免了全局性的金融动荡。当前,中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正在走向深化,许多重要的措施正在酝酿实施。如何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经营综合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等重大改革措施,已经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十分关注和迫切希望获得答案的问题。
本书作者试图就上述问题提供答案。全书分为三篇,由12章组成。各篇章的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篇“趋势与问题”(第一至第三章)。本篇是全书的总论,旨在对过去20多年里全球性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不稳定的总体趋势,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在第一章,作者全面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金融自由化的历史进程,深入考察了推动这一进程的各种因素,并着重阐述了9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对各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的重要推动作用。在第二章,作者首先充分讨论金融不稳定的概念和识别;在此基础上考察并总结了过去20多年里全球范围内金融不稳定性明显增大这一现象及其主要特征;最后,通过对金融不稳定理论的回顾和评价,阐明了金融不稳定的主要成因。在第三章,通过对近年来各种重要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系统回顾和研究,作者揭示了金融自由化与金融不稳定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第二篇“专题研究”(第四至第十章)。本篇在比较具体的层面上,分别研究利率自由化、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放松、资本市场发展和资本账户开放等金融自由化措施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并对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改革顺序、风险预警和监管等核心政策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第四章,作者首先从理论上阐明了利率自由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后,采用个案分析方法,对利率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率自由化的基本策略。在第五章,作者对由不同竞争程度决定的不同金融服务市场结构的稳定性、金融服务业开放程度与金融稳定、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阐明了在金融服务自由化进程中,促进金融稳定的条件是自由化政策制定、选择和实施等一系列管理过程的核心这一重要观点。在第六章,作者回顾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趋势,分析了资本市场不稳定的表现和决定因素,剖析了若干因资本市场动荡而引起金融不稳定的典型案例,最后提出了面向稳定的资本市场发展战略。在第七章,作者首先对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不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历史视角的考察,依次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对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部门稳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资本账户开放的战略模式和政策框架。在第八章,作者首先介绍了金融自由化排序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主要结论;之后,分析了一国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条件,明确了金融自由化与其他经济自由化改革、调整措施的顺序关系;最后,提出了面向金融稳定的自由化改革步骤和先后顺序。在第九章,作者归纳总结了国际学术界在金融危机预警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对比了三大预警模型的功效;在此基础上,将金融自由化变量加入STV横截面回归模型,对其进行了修正,并运用20个国家的样本数据对模型效果进行了新的检验。结果发现,在加入金融自由化因素后,模型对金融危机的预警效果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第十章,作者分析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相互关系,阐明了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实施金融监管的必要性;考察了一些国家的金融监管现状;分析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最后,阐明了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自由化改革必须加强监管国际协作,并对已有的国际监管协作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三篇“国际经验比较与中国选择”(第十一至第十二章)。本篇以国别经验为考察对象,着重对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相关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对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和相关政策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在第十一章,作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英美、日法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和拉美、亚洲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实践的经验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作者发现,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其政策实践并没有提供金融自由化促进经济绩效好转的证据,它们共同的经验却是——缺乏稳定经济基础的自由化政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加剧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增加金融的脆弱性。在第十二章,作者首先回顾了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与发展进程,评估了中国金融自由化水平,剖析了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之后,立足中国实际,提出了面向金融稳定的利率自由化改革战略、资本账户开放战略以及其他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