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12月11日,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中国全球经济治理50 人论坛、《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是“高水平对外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论坛主席、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全球经济治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张礼卿发表了开幕致辞,阐释了本届论坛的主要议题。本文为其致辞的摘录,已经本人确认。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全球经济治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张礼卿
中共20大报告提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且要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如何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论坛要完成的是一篇命题作文。就其可能产生的政策影响而言,论坛是非常及时和应景的。
下面我想通过对这两个方面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是金融开放。过去四十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开放是不平衡的。相比于贸易领域(特别是货物贸易领域)的开放,我国金融部门的开放程度是相对较低的,尽管2018年以来有所提升。一项内部研究显示,根据IMF和WB有关数据编制的金融开放度指数,2020年中国的金融开放度大约仅为OECD发达国家的14%(即中国为80,而OECD国家为590)。同期,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占全国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不足2%,外资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持股市值和业务占比均不到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述指标明显偏低。全球基金对中国主权债务的持有近两年增长较快,占比超过了10%,但也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总体上看,我国的金融开放程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低于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
在新时代,进一步扩大对外金融开放,对于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促进宏观经济平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高水平金融开放具有四层含义。一是,进一步简化或取消各种不必要的行政性管制措施,提升制度性开放水平,在规则、规制和制度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这是高水平金融开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二是,在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下,通过改善投资营商环境,使中国成为全球资金和资本配置的重要场所,切实提升总体开放程度,使上面提到的各项指标呈现较大幅度的提升,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中高等收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三是,中国居民具有充分的机会在全球配置自己的资产,以便更好地进行保值增值。四是,进一步提高涉外金融监管水平,确保开放程度提高后能够有效控制金融风险。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在2012年,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加快资本账户的开放,国内出现了大辩论。以中国人民银行调统司前司长盛松成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可以加快,而以余永定教授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应该继续保持审慎立场。我本人当时是余教授的坚定支持者。如今,十年过去了,从中国经济自身到整个全球经济格局都已发生了很多显著的变化。譬如,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人均GDP衡量,过不了几年就将迈入发达经济体行列;中等收入群体正在显著扩大;经济和金融政策也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中国的监管水平(特别是宏观审慎政策)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等等。面对这些新的变化,我们可能需要进一步审视现行的金融开放战略,从相对审慎转向较为积极的战略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当然,为了实现高水平金融开放,我们也面临很多新的现实问题。譬如,新时期扩大金融开放的战略内容和重点是什么?如何应对扩大开放过程中的既得利益集团阻力和利益冲突?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国际金融市场条件趋紧的环境下,扩大开放是否会面临额外的风险?扩大开放是否会加大国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目前的汇率安排、宏观经济政策和审慎监管水平等是否适应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如果小型开放经济体的理论模型不再适用,那么应该如何尽快构建适应我国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分析框架?扩大开放会不会使中国面临更大的经济金融制裁风险等?这些确实需要深入研究。
再看一下人民币国际化。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在学术界、政策制定部门和有关方面曾经存有争议,相信现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依然有不同看法。不过,尽管有不同观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2009年7月如期启动了。这13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先后经历了“启动与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4年)”、“调整和平稳发展阶段(2015-2017年)”和“回升与持续发展阶段(2018-今)”。期间,受跨境贸易结算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周期演变和跨境资本流动政策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有起有落,在波动中向前发展,但总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一种新兴的国际货币,人民币充当国际性交易媒介、计价工具和价值储藏的情形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出现。
今年以来,俄乌冲突后美元信誉在一定程度上受损,RCEP的正式启动有望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等国的贸易,美联储激进加息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风险上升,以及央行数字货币的兴起等都使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一些新的机遇。不过,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等发达国家货币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也还面临许多挑战。2010年至今,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体系中的占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但人民币的占比仅仅上升了大约2.5%,这说明人民币的国际化也还面临其他非传统储备货币的竞争。展望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能否行稳致远,取决于中国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能否提供具有高度流动性、产品足够丰富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能否加快和扩大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能否提供透明和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良好的产权保护制度和友善的投资营商环境等。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共20大报告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提法,与一年前所使用的“稳慎推进”相比,似乎发生了某种变化。一种可能的解读是,决策层正在试图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机遇,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不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人民币在石油等大宗产品交易中作为结算货币和计价货币的机会有所增加。对此,我们既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同时也要理性地看到人民币国际化仍然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加以推进。尤其是,要防止出现人民币国际化演变为区域化甚至集团化的可能前景。与此同时,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包括:如何提升国内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内在动力?如何增强人民币在投融资、避险和储备方面的功能?如何通过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和国际货币金融合作,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创造条件?如何协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以及其他结构性改革等等?这些问题的正确处理和有效解决,将大大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序”推进。
编辑:王 瑶
整理:齐 雯
校对:陶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