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12月18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共同主办,双威大学杰弗里·萨克斯可持续发展中心、第一财经研究院和普华永道中国协办的"第九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是"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的恢复与结构性变化”。会议特邀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小芬教授发表演讲。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谭小芬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今天主要给大家分享如何认识当前的中国金融开放,比较这一轮金融开放和上一轮金融开放的区别。
关于这一轮的金融业开放,在中国大的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到,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了要大幅度放宽金融行业的市场准入。早期在2017年《关于促进外资增长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里,也都提到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在2018年4月,易纲行长提到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的措施和时间表,并且提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三条原则。2019年5月,中央人民党委书记、银保监会的主席郭树清,也提到了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的12条具体措施。外管局局长在外管局成立40周年大会上,也提到推动金融市场朝更高层次开放,下一步成熟一项推进一项。以上是政策上对于金融业整体开放的官方态度。
对于金融业开放,过去谈的比较多是金融资本项目的开放,今天我会侧重于金融服务的开放,包括金融牌照、业务准入方面,中国近期的一些变化。
在2001中国进入WTO之后,中国金融市场迎来了首轮开放。当时的开放以全资的法人银行、保险公司为主线。和上一轮相比,这一轮的金融对外开放无论是在金融牌照开放的广度、业务资质开放的深度以及开放的速度上面,都超过了上一轮。
从广度上来看,在上一轮中,银行业开放力度是最大的。但实际上,网点的扩展、业务资质的准入,以及具体业务展业方面仍然受到比较大的限制。第二个重点在于寿险、证券和资管,这些重点金融牌照仅仅对外资开放了非控股的合资准入,对合资企业具有话语权的外资机构也较少。在金融基础设施领域,像支付、信用评级、托管,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而在这一轮里,可以看到广度、深度和速度上,幅度都在扩大。从广度来看,这一轮的金融开放覆盖了银行、证券、保险、支付、信用评级等30余种金融牌照,还涉及到金融基础设施,如支付、托管、评级。深度上,大部分主流的金融牌照都允许外资独资,外资进入金融市场也更加灵活,在某一些领域主动加速推动外资的进入,比如银行理财子公司。
在本轮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前,银行业在对外开放上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是2007年的外资银行法人化改革,一个是2014年《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修订。这一轮银行业的开放从2018年开始,对外资银行降低市场门槛、放松机构的设置、放宽业务的资质。市场门槛方面,降低了外资银行股东的要求;机构设置方面,可以在中国境内同时设立外商独资或者中国合资的银行和外国银行的分行;业务开展方面,这一轮开放不仅仅扩大了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取消了人民币业务的审批等待期,大幅下调了外国银行分行零售存款的数额下限,同时也丰富了部分业务的牌照,例如花旗银行2020年9月份获得基金托管的牌照。
这一轮的开放引起了外资的广泛关注,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金融行业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未来增长的潜能,普遍持乐观的态度。同时,外资更看重中国金融体系结构性的变化。另外,全球领先金融机构还非常关注中国的金融科技业务模式的创新和突破。
观察2019年中国整个金融市场的状况可以发现,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是290万亿;全球银行业排名前20名当中,有7家中国银行;有11家银行建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保险的保费收入是4.3万亿;证券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值达到60%,同期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占GDP的150%。从资管行业来看,2019年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113万亿,有分析预测大概2025年时能够达到200万亿。
中国不仅在规模上扩大金融开放,同时一些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也在逐步落地,比如推行注册制的改革,同时机构化和国际化方面也在推进。另外,区域金融支持政策也在密集落地,为外资开放提供了额外的政策优惠和便利条件,例如区域发展计划,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中国金融科技业务模式也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比如蚂蚁金服。
外资金融机构在这一轮开放当中的关注点和争夺点,可能和上一轮也有所区别。在过去中国的银行业开放中,外资银行的数量与业务不断扩大,但是它们的市场份额却是在下降的,外资银行总的资产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1.7%,下降到了2019年的1.2%,利润份额也从2009年的0.96%,下降到了0.87%。并且,外资的保险公司的规模也在减小,且增长幅度有限。所以在上一轮,从银行和保险公司角度来看,增长份额和增长前景都不乐观。增长的速度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上一轮中中国监管层方面的限制比较多,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比较有限;第二是中国金融行业采取的还是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外资金融机构更注重的是核心业务。第三是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仍处于试探和探索的阶段,外资机构对中国的市场持续性的重视程度还不足。
金融开放对中国的金融市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在宏观层面,第一方面是促进中国的金融监管和法律体系的健全、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第二方面是引入的这些领先机构,可以给中国带来在业务、运营、管理模式方面的先进经验。第三方面是可以引进资金。宏观层面,我们金融的开放对于整个经济的好处,可能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制度性的因素、监管层方面的因素。在微观层面,金融机构的价值导向,包括投资的导向都会发生变化,可能会从过去的粗放式的管理向精细化的管理转变。从过去以监管套利为主的金融创新,向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创新转变。那么金融会更加注重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的财富增长,为中国老百姓的财富实现保值增值。第三个就是有利于人才的融合。
最后,怎么来认识当前的金融业的开放?
应该说中国这一轮的金融业开放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这一轮的金融业开始是处于一个经济发展的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所以这一轮金融开放不仅仅是中国为了完成对WTO的承诺,更是中国推动自身的金融体系、结构性改革的主动选择。这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变化和转型升级有一个很大的帮助,有望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从中国金融体系来看,过去中国的金融主要是靠银行和影子银行体系。这带来一个问题,即不良资产的规模的扩大。新一轮的开放,包括理财子公司层面的开放、引入资产管理公司、化解不良资产,是更多地希望通过引入境外的金融机构,引入其在投资、资产管理与不良资产处置等领域的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
另外一方面,从资本市场来看,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引进长期优质资金,同时能够促进整个投资银行、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金融基础制度的建设。这是从融资的角度来看。从投资角度来看,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现在主要是以现金和存款为主,将来可能会朝着越来越多元化的资产进行配置。
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直接融资比重不足,以间接融资为主。特别是将来中国要实行服务驱动创新的发展战略,资本市场作为相对间接的融资方式,相对银行业能够更多地承担风险,更多地分享风险。资本市场在国家服务驱动创新的战略当中,应该起到更大的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