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张礼卿: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

发布时间:2020-04-14

编者按:为了深入解读疫情对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影响,对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势进行合理展望,3月25日,横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学横琴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联合组织举办了“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线上闭门研讨会。来自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辽宁大学和吉林大学的多位知名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下面是张礼卿教授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实录:


 


 

很高兴跟大家分享一些观察与思考。分四个方面讲。第一,对疫情的分析判断;第二,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第三,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四,对策建议。

一、对疫情的分析判断

第一个问题是对疫情的判断。我感觉疫情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结束。刚查了一下,过去一天全球确诊人数增加了四万多,其中有一万多来自美国。现在全球的确诊人数有三十多万,美国是四万多将近五万人。这样的增速让人吃惊,对于这次疫情的严重性,最初人们类比SARS,后来类比2009年美国的H1N1,现在我估计可能要类比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西班牙大流感当时有10亿人口感染,死亡5000万~1亿人。现在的医疗条件比当年好了很多,应该不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现在有些情况还是让我感到非常吃惊和不安。譬如,意大利确诊病例的死亡率超过9%,而且面临救治能力严重不足的困境。

前段时间,美国某大学的研究机构流传出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这场疫情最终会导致美国50%的人感染,约1.5亿人感染,并可能会有将近300万人死亡。这一结论是根据模型计算出来的,未必完全符合现实情况。但这个研究结论还是提醒我们,情况可能真的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

刚刚几位专家都提到,疫情对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的发展。我完全同意这一点。现在大多数专家认为,此次疫情将会跨年度。最初觉得中国5、6月份就结束了,也不会有全球的蔓延,但现在形势发生变化了。不仅在全球蔓延,而且蔓延很广,严重程度远远超过想象。各种专业观察和研究表明,现在欧洲还没到达顶峰,美国远远没到。总之,我觉得新冠疫情可能是仅次于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百年一遇之灾难,会延续到明年。这是我的第一个看法。

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第二个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主要关注疫情对全球经济的短期影响。不过,我相信这次疫情冲击将会产生比较深远的长远影响,尽管我们目前还不能非常准确地看清楚这些影响究竟有多大。

从短期看,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非常大。冲击首先在金融市场体现出来。当疫情开始在欧洲和北美蔓延之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在3月9日开始的两周内,欧洲和北美的股市出现了暴跌。美国三大股指发生了四次熔断,跌幅近30%,为192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为惨烈的暴跌。VIX恐慌指数从40上升到400,充分显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完全没有信心,这是极其罕见的。

OECD在3月3日曾发表了一个报告,认为在乐观的情况下,疫情冲击会导致全球经济2020年全年增长2.4%,相比去年下调了0.5个百分点;如果疫情延续到下半年,蔓延至欧洲、北美等其他地区,将会下滑到1.5%的水平。然而当金融市场动荡发生之后,各方面的预测发生了显著变化。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预测者对经济前景的判断,人们普遍下调预期。国际大投行纷纷下调其经济预测,如美银和高盛分别将美国第二季度的增长调为-13%和-24%,大部分机构都将美国全年的增长率调至负数。一直保持沉默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在3月23日的G20财长会议上发布了该组织的最新预测。IMF认为,2020年全球经济将出现负增长,而且明确指出这场冲击的严重性将超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

这两天更悲观的一个看法是,衰退已经是事实,现在主要是担心发生经济萧条或大萧条。一般而言,全球经济衰退的概念是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低于2.5%。如果全年实际经济增速下降超过10%或者经济衰退持续3年以上,就可视为“经济萧条”,而更加严重的情形可称之为“大萧条”。从目前情况看,经济衰退应该已经没有悬念,是否发生了严格意义上的“经济萧条”甚至“大萧条”,还要看未来几个月的发展

面对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和金融市场波动,美联储做出了快速反应,将联邦基金利率一次性调降至0-0.25%,并宣布实行无限制的量化宽松。同时,美国国会快速通过了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上述情况都表明,这次冲击至少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一次,其影响已经超过了10年前的那场危机。如果疫情得不到及时控制,不排除出现类似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情形。希望不会发生,但目前无法准确预料。

有个情况比较值得关注,即实体经济下降和金融市场动荡很可能发生交互作用,引起更大的经济下行,以及更大的金融市场动荡。

那么,本次疫情将产生怎样的长远影响?对此,还有待观察。初步看来,至少有三个看点。

第一,强刺激措施何时退出?退出时对世界经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2008年的强刺激差不多在五年之后才退出。2013年说要退出,但因为经济形势不好,一直拖到2015年的下半年才退出。尽管十分小心,但退出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全球金融动荡。这次退出也面临这个问题。

第二,疫情对全球化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个影响会多大?目前我们还不能准确给出判断。可以认为,疫情过后全球经济格局将会面临重大调整。如果主要经济体不能积极应对疫情期间和之后各国国内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逆全球化的趋势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这意味着很多国家的经济将转向更多地依靠内需,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可能在一些国家受到青睐。试想,1929-1923年后的全球经济、政治、安全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如果这一次也是可以跟1929-1933年类比的一次冲击,我们该怎么推测萧条后的情景?

第三,中美关系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更大的不确定性。本次疫情之后,中美经济会不会朝着进一步“脱钩”的方向继续发展?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最近看到一个帖子,认为当前有两大事情需要关注。一个是疫情,一个是怨情。疫情大家知道,而怨情是指中美之间因为疫情所引发的怨恨正在不断升级。这个影响要远远超过疫情。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三个问题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两轮冲击。第一轮冲击是国内疫情,主要来自于消费的减少和停工停产,一二月份的数据已经显示了,消费下降20%,投资下降24%,PMI指数降为35.7%,形势非常严峻。如果影响到此为止,我们还可以对今年的经济增长保持相对乐观,因为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第2季度以后不排除出现V型反弹。但是,情况显然没有这么乐观,因为第二轮冲击来了。第二轮冲击是来自境外的。注意到近日来很多沿海的外向型企业复工后却没有订单,很多境外企业的订单突然间被大量取消。这种情况会延续多久,取决于境外疫情的发展。总之,第二轮冲击将对中国的出口产生非常大的不利影响。

当然,对于前景,我觉得也不一定需要特别悲观。因为首先,国内疫情基本控制住了。只要不出现第二波重大疫情,面向内需的各种企业活动将会逐步获得恢复。其次,政府的纾困和刺激政策正在陆续落地,这对于经济增长将起到促进作用。虽然消费减少了,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不可能在疫情之后再回来,但大规模的投资拉动有望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2009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由4万亿投资计划(若加上地方政府追加的规模,估计高达30万亿)的刺激下,中国经济很快实现了恢复。这次有可能也是如此,当然希望不在投资决策上犯错。个人觉得,目前的投资方向总体上是对的,值得肯定。新基建对于未来的经济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悉,今年安排了10万亿,以后还会增加。最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还有比较大的空间。

四、中国的对策

关于中国的对策,前些天在网易研究局的公众号发表了一些看法。这里简单复述一下,并做少量补充如下。

1.  稳妥处理好疫情控制和复工复产之间的关系。当前,总体疫情已开始趋于平稳。除了湖北以外,新增的确诊病例基本不再出现。但是,由于境外蔓延态势日趋严重,对于“输入型”病例的出现仍然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与此同时,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应尽快实行全国范围内的复工复产。为了避免控制疫情和保持增速之间的矛盾,建议决策部门适当降低2020年经济增速预期。

2.  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满足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正如我们在先前的疫情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面对如此重大的疫情冲击,在各种政策选项中,财政政策应该居于优先地位,发挥核心作用。目前,我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大约为3%,低于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仍有一定的政策空间。可考虑将2020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提高至4%,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

3.  在科学决策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新基建项目的落地。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对于加快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努力缓解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瓶颈。据有关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百分比为6.6%,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在10%以上。考虑到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人均卫生支出额度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成功转变,应该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和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4.  进一步减少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对受疫情冲击严重、但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企业直接给予补贴。较大幅度地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不仅是应对当前疫情的举措,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长远政策选项。

5.  面对空前的疫情冲击,应考虑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和基准利率,继续增加流动性释放,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对于因疫情发生困难的中小企业,要求银行减免利息是不可取的。但是,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释放更多的流动性,可以为银行对这些企业进行展期甚至提供必要的新增贷款创造条件。

6.  积极制定应对措施,尽量避免全球产业链向外转移。中美贸易冲突发生以来,国内一些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加快了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链的步伐。疫情暴发之后,由于很多城市加强了交通管制,一些城市进行了“封城”,导致对全球产业链依赖较深的企业(包括汽车、电子、制药等)产销遇到严重困难,大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这种局面有可能促使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撤离,加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脱钩”风险。建议有关部门抓紧出台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扶持措施,在税收、信贷、外汇等方面提供临时性政策支持。

7.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应对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在短期内可以依靠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但是,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扩张的空间都是有限的,必须充分考虑扩张性经济政策的长期后果。事实上,通过加大市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其投资信心,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手段,而且其积极影响更为持久。

     8.  积极参与和推进抗疫国际合作。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各种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面临百年一遇的大流行病,中国不仅要保护好自己的国民,同时也应该积极援助那些疫情严重的国家。同时,应该尽量利用G20等政策对话机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推动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一道,努力缓解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动荡带来的冲击。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篇:100081  联系电话:010-62288607  邮件:cifs@cufe.edu.cn

CopyRight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