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与中信建投证券公司研究员杨荣合作撰写,发表在《金融论坛》2020年第1期。
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了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性举措之后,中国金融业的开放显著提速。在其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简称“金融委”)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多次通过负责人讲话或直接发布通告,具体落实金融业开放的各项举措,并且提出“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的原则。
中国的银行长期以来受到保护,缺乏来自境外同行的业务竞争。新一轮的扩大对外开放,对于银行乃至整个金融部门的效率将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其中有正向冲击,也可能有一定的负向冲击。
从理论上讲,外资银行进入对于一国银行部门效率的提升以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将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
其一,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增加机构数量,从总量上增加金融服务的供给,提升银行部门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度。
其二,通过展开竞争,刺激东道国的银行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进而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效率。
其三,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先进交易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张礼卿,
2007
)。
至于外资银行进入可能产生的新的垄断,在中国这种可能性总体上应该可以排除。
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相关经验看,银行业开放对一国金融稳定将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
首先,取消外资持股的股比限制,将有助于一些因业务扩张过快或不良资产率较高的国内银行补充资本金不足,从而降低风险。
其次,有助于降低银行体系的业务集中度,降低业务风险。
再次,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风险控制技术。
最后,由于中美贸易冲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性较大,存在一定的资本外流压力。
银行业开放对一国金融稳定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
首先,由于特许权价值下降,垄断利润减少,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将在一定
程度上受到削弱。
其次,由于竞争加剧,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和利润目标,一些中小银行有可能在业务经营中产生过度冒险倾向,从而加大整个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从中国的具体情况看,新一轮银行业开放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将是双重的,不过从总体上看,也将是正面冲击大于负面冲击。
以上分析表明,对中国的银行部门来说,扩大金融业开放可谓机遇和风险并存。因此,从经济管理当局,到银行监管部门,再到国内各类商业性银行,都需要积极应对,以便趋利避害,从而使扩大开放的政策实践产生良好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