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刚刚过去的美国金融危机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其中一些可能正在挑战过去几十年里我们普遍接受甚至视为正统的理论和政策实践。在诸多新课题中,以下几个或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第一,金融发展是否存在一个适当的“度”?经典的理论阐释显示,金融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少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从产业角度看,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恐怕也是一种趋势。但是,2008-2009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金融发展可能存在一个度。金融的过度的发展和扩张,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度发展对于经济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可以认为,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便利资源配置和管理风险的同时,完全有可能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和创造出更大的风险。因此,如何适度发挥金融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第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起,始于欧美各国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不断兴起,很多国家相继放松利率管制、废除经纪公司的佣金管制、取消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业务交叉限制、放宽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等等。这些措施在大大推动所在国家乃至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强化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竞争提高了金融部门的服务效率,但利润空间的收缩也使很多机构走上了过度冒险之途,从而成为金融危机的微观经济根源。危机之后,加强金融监管已经成为很多经济学家的共识,而这意味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将出现某种程度的放慢甚至逆转。如何在反思金融自由化的基础上,探寻金融自由和金融监管的新平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第三,如何看待金融全球化的作用?在过去30多年里,金融全球化空前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的跨境组合投资大量增加,资本流动在国际间的流动性显著提升。投资者不仅大量购买欧美国家的有价证券,而且频繁地出入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信贷和证券市场。从理论上讲,金融全球化有助于一国的跨期均衡,即通过对外借债可以预支未来的本国储蓄,从而提高本期的增长和就业水平。但在现实中,金融全球化也有可能便利一国过度对外负债,延缓必要的国际收支调整。美国这场金融危机虽然有很多原因,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过度对外举债(包括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过度负债,并相应导致经常项目的巨额赤字)的结果。此外,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在不少新兴市场经济体屡屡制造“泡沫生成-破灭”(boom-burst)周期,成为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可以认为,如何全面认识金融全球化的复杂影响,对其进行必要的治理和监管,也是亟待认真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