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张礼卿
尽管中国政府从未正式宣布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似乎也没有将它作为一个战略来推进,但在过去六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民币国际化的确经历了快速发展,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充当计值工具、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的情况已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并且有望在未来获得继续。如果人民币最终能够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之一,那么,其无论是对于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还是对于推动全球货币体系改革的意义都不可小觑(Zhang and Tao, 2015)。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在当前也正面临一些挑战。从趋势看,这一进程可能已经从“快速发展期”进入“平台期”。中国能否成功应付各种挑战,将直接关系到人民币国际化能否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一、2009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进展
自2009年7月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主要表现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的人民币结算额持续扩大。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2015),2014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达到 6.55 万亿元,相当于中国经常项目交易额的25%。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的人民币结算额为1866亿元,外商对华直接投资(FDI)的人民币结算额高达 8620亿元,均比较上一年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二,人民币计值的国际金融资产快速增加。2014年底,非居民在境内银行持有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2.28万亿元;外国中央银行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持有的人民币计值债券为 6346亿元;截至2015四月底, 通过 QFII, RQFII和沪港通计划,外国机构投资者共计持有1.38 万亿元人民币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和债券)。与此同时,在离岸市场,人民币银行存款超过2万亿元(其中近一半在香港);人民币计值债券的发行增长也很快(尤其是2014年以前),截至2014年底,在离岸市场上发行的人民币计值债券发行额累计达到5305亿元。
第三,人民币已经开始作为一些国家的官方储备资产,其中包括白俄罗斯、柬埔寨、马来西亚、尼日利亚、菲律宾、韩国、俄罗斯等国,尽管一般情况下仅占这些国家外汇储备总资产的5%左右。截至2015年4月底, 人民币作为外国官方储备资产的规模达到6667 亿元。与此同时,作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还与32个国家签署了3.2万亿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第四,人民币离岸中心迅速发展。在资本账户尚未全面开放的环境下,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目前,除香港外,台北、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多伦多、迪拜、悉尼等10多个城市已经或正在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中国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均已相继取得各离岸中心的清算行地位。
第五,中国国际支付系统(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 System, 简称CIPS)成功建成。该系统也称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于2015年10月8日在上海成功上线运行。其建成并顺利运行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将大大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效率和交易安全性。
第六,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经过有关各方的反复磋商,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将于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成为其货币篮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占比达到10.92%,位居美元和欧元之后。IMF总裁拉加德在宣布这一消息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币进入SDR将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对于中政府在过去几年在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认可”。应该说,成为SDR篮子货币,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意义是毋容置疑的。一方面,它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形象和地位,本身就是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另一方面,将通过推进国内金融改革和资本账户的渐进开放,从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制度层面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毫无疑问,过去六年里,人民币国际化的成绩是显著的。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见表1),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尽管和自身的过去相比,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若与美元、欧元相比,差距还很大。
表1: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及其国际对比⑴
年份
|
人民币
|
美元
|
欧元
|
日元
|
2009
|
0.02%
|
52.79%
|
26.92%
|
3.60%
|
2010
|
0.23%
|
53.33%
|
25.58%
|
4.34%
|
2011
|
0.45%
|
54.18%
|
24.86%
|
4.56%
|
2012
|
0.87%
|
52.34%
|
23.72%
|
4.78%
|
2013
|
1.23%
|
53.81%
|
27.44%
|
4.39%
|
2014
|
2.33%
|
54.67%
|
24.49%
|
4.18%
|
资料来源:人民币国际化年报,2013-2015年,各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注(1):该指数主要基于一国货币作为国际支付结算货币、国际金融资产计值和交易货币、国际储备货币等在全球对应总额(值)中的比重进行计算而形成。
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已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加入SDR货币篮子更是为这一进程提供了继续快速发展的可能性。不过,展望未来,它也面临诸多挑战。数据显示,从2014年初开始,香港等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款数量就已经不再增长甚至有所下降(图1),在香港地区发行的人民币计值债券的规模呈现萎缩趋势(图2),综合反映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一些指标也出现了徘徊迹象。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国际化很可能已经从“快速发展期”进入“平台发展期”。
资料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
图1: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银香港研发部(2016)
图2: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
近两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势头的放慢,是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首先,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慢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际投资者的预期变化,相应地对人民币资产的偏好也呈现减弱趋势。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基本条件。在本世纪的最初十年,受加入WTO等结构性改革措施的积极影响,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进而使中国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于对经济前景有信心,国际投资者普遍看好在中国的投资回报,对于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偏好也比较强烈,资本净流入不断增加。这种乐观情绪一直至2013年。然而,进入2014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的不断下行,短期资本则出现净流出(图3);相应地,在离岸市场上,对于人民币资产的需求也出现了停滞甚至绝对减少。如果经济增长疲软的态势进一步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步子很可能会显著放慢。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图3:中国的短期资本净流动(单位:亿美元)
其次,贸易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人民币稳中趋升的势头短期内可能难以再现。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的出口贸易优势非常明显。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为人民币长时间稳中趋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自从2010年以来,由于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抚养比”不断上升,经济增长遭遇“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加上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上不断恶化,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逐渐减少。尽管当前仍然存有顺差,但在一定程度上是进口减少的结果。经常账户顺差积累的趋缓,与跨境资本流向的逆转,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近两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动荡甚至贬值。
在经济基本面较好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走势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两者存在高度的趋势性吻合。自2010年至2014年初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趋势是此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2014年初以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对放缓,也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变得动荡和不确定有关(图4)。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4: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
着眼未来,如果不能重建新的贸易优势,经常账户的顺差水平恐怕很难恢复到前几年的状态,从而也很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推动。这是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再次,美元进入周期性升值阶段。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元步入了一个强弱趋势交替呈现的周期性发展格局。大致来说,每隔15-17年是一个周期。从美元指数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大约自2013年开始,美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性上升阶段(图5)。2015年12月16日,美联储在长达近10年之后首次做出了加息的决定,将联邦储备基金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并有可能在未来继续逐渐上调。美元利率的逐渐上调趋势,加上美元自身固有的周期性运行特征,可能导致美元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保持强势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主权货币的国际竞争过程。当美元等发达国家的货币比较动荡和疲软的时候(譬如,在2010-2013年之间),如果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甚至稳中有升,那么其国际化是比较容易的。相反,当美元走强时,人民币国际化就有可能受到来自美元的竞争,从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在未来几年里,后者的发生应属大概率事件。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图5:美元实际有效汇率
最后,之前放松管制政策的效应已经递减,进一步的自由化措施面临很大的风险。2009年7月以来,包括取消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限制、允许三类外资银行进入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RQFII的推出、前海特区跨境人民币贷款试点,以及上海自贸区特别账户和沪港通等金融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的实施,为人民币国际化(包括流出渠道和回流机制的建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环境。然而,所有这些措施在推出之初一般效果比较明显,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其效应就趋向递减。进一步放松资本管制,特别是证券资本流入和流出的限制,是未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的关键性政策因素。然而,由于国内经济和金融改革尚未完成,资本账户全面自由化面临巨大的风险。如果贸然加快开放资本账户,不仅无助于人民币国际化,万一发生了金融危机,很可能导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出现倒退。
三、人民币国际化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从理论上讲,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特别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其一,该国经济规模足够大,包括经济总量、对外贸易规模和金融市场规模等均处于全球前列;其二,该国的金融市场足够成熟并且具有高度流动性,这意味着金融市场有着完备的基础设施、丰富的金融市场工具以及基本开放的资本账户;其三,该国的经济、金融和货币具有可信度,这意味着能够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稳定的金融体系和货币价值(尤其是对外货币汇率)。
美元和日元的相关历史经验表明,一国货币国际化地位的获得和保持,有赖于上述条件的同时存在。美国经济总量早在1870年就已超过英国,其对外贸易规模也在1900年前后超过了英国,但直到1914年,美元毫无国际地位。1914年美联储宣告成立之后,伴随着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美国的金融市场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并且流动性日渐提升。正是因为这一变化,差不多10年之后(1925年左右),美元成功获得了国际结算和融资货币的地位,成为与英镑一样重要的国际货币,纽约也相应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Eichengreen,2009)。1944年,凭借强大和可信的经济、政治、科技乃至军事力量,通过布雷顿森林协议签署,美元成功取得了主导性国际货币的地位。
与美元的成功经历不同,日元提供了一个基本失败的案例。日元国际化大约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经过将近20年贸易立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日本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80年代初积累了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在对外金融扩张的战略影响下,日本开始推动日元的国际化。80年代中后期,日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一度达到6%。然而,由于日本的金融市场长期处于相对不发达状态,特别是流动性比较差,加上90年代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日元发生了“去国际化”。近年来,日本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下降到了3%。
美元和日元的相关经验告诉我们,货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作用的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最终实现。而且,日元以其生动的经验显示,如果某些条件不能充分具备,这个过程还有可能发生逆转。
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走过了六年多时间。如前所述,虽然成就显著,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为了使之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尚需做出很多政策努力。
第一,积极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最基本的保障。由于人口结构变化,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日趋紧张,人口红利正加速消失;与此同时,国民储蓄水平也将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而逐渐下降。面对劳动和资本两大要素的供给下降趋势,要想确保经济增长,只有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便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为此,除了需要加快技术进步之外,应该加快市场导向的各项经济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财税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和其他要素市场改革,更多地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等等。
第二,加快技术进步和制造业升级,构建新的贸易优势,为人民币长期稳定创造条件。汇率稳定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汇率在短期内取决于跨境资本流动,而在长期内则取决于一国的贸易竞争优势。如前所述,以廉价劳动力作为贸易优势的时代在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为了确保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中国必须加快构建其贸易优势,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此,应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空前机遇,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为抓手,加快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升级。
第三,加快金融改革,建立市场化的现代金融体系。首先,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规模足够大的国债市场支持。美元之所以能够在战后数十年里一直占据主导性国际货币地位,除了其政治、经济、科技乃至军事等综合实力强大外,其高度发达、品种齐全、安全可靠的国债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的国债市场不仅规模小,而且期限长、缺乏流动性,难以满足外国投资者(特别是中央银行)拥有高流动性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需要。不久前,为了加入SDR货币篮子,中国宣布推出三个月期、滚动发行的国债是一个积极的举措,应该继续扩大这类国债的发行。其次,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增强其弹性。从长远看,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发展(特别是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要求资本跨境流动的自由化。而为了避免“三元悖论”引起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下降,应该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化改革,使其更多地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今年8月11日,关于中间价报价机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进一步的改革仍然非常需要。再次,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可兑换。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我国的资本管制已经显著放松。在全部40个资本账户项目下的交易中,目前仅有货币市场工具和衍生产品等4个交易完全不可兑换,其余则是完全可兑换或部分可兑换。继续扩大可兑换是基本方向,不过,在操作层面仍需坚持审慎原则,即高度重视进一步开放的国内金融市场条件(包括监管能力)和时机。如果为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而不切实际地过急开放,很可能导致金融动荡甚至危机。一旦发生危机,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基本条件——经济稳定增长就可能受到损害,从而在根本上妨碍人民币国际化的继续发展。
第四,积极推动国际经济和金融合作。基本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市场驱动的进程(Market-driven Process)。只要上述三个方面的条件基本具备,经过若干年,人民币国际化将水到渠成。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一般而言主要是积极促成这些条件的形成。不过,从政府层面去积极推动国际经济和金融合作,相信也有重要意义。美国当年借助布雷顿森林协议,就曾成功地确立了美元作为各国官方储备货币的地位(因为只有大量持有美元,才能在必要时利用美元进行干预,从而确保本币和美元汇率之间的稳定)。当然,由于时代和环境不同,加上中国的综合实力也还尚未达到超强的地位,美元国际化的经验不可能简单复制。尽管如此,中国政府也可以有所作为。譬如,积极利用G20等国际经济对话机制,在重大国际经济事务中用好自己的话语权;继续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改革;积极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包括清迈倡议多边化和区内各国的汇率合作;积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等等。
参考文献:
Eichengreen, Barry(2009):“The Irresistible Rise of the Renminbi.” Project Syndicate (online journal), November 23 (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he-irresistible-rise-of-the-renminbi).
Zhang, Liqing and Kunyu Tao(2015):“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Achievements,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edited by Barry Eichengreen and Masahiro Kawai),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nd Asian Development Bank, February, 2015.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2015):“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年)”,http://www.pbc.gov.cn/huobizhengceersi/214481/214511/214695/index.html
中银香港研发部(2016):“离岸人民币快报”,2016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