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16:00—18:00,鸿儒全球金融治理系列讲座第六期在中央财经大学主教学楼405教室成功举办。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先生围绕“稳定币:本质、影响和前景”主题,对稳定币的概念边界、功能外溢、发展趋势与政策取向,以及人民币稳定币的可能路径进行了系统阐释与案例解析。讲座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国际金融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主持。
本场分享围绕四个板块展开:一、稳定币的本质与边界;二、稳定币的作用机制与外溢影响;三、技术—运行—政策三维下的发展趋势与治理取向;四、人民币稳定币的路径选择与现实考量。
乔老师首先从定义与边界入手,指出稳定币以法定货币为锚,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对标价值得相对稳定。其底层具备“去中心化”的记账与结算能力,但在发行、托管、合规等环节呈现明显的“中心化”属性,不能简单类比为传统的余额管理或货币基金产品。通过对主流稳定币机制(储备支持、算法调节、合规架构)的拆解,他强调科学界定稳定币边界是理解其金融功能与监管框架的前提。
在作用与外溢影响部分,乔老师结合跨境支付、加密市场交易与RWA(现实世界资产上链)等典型场景,分析稳定币在提升资金流转效率、降低跨境成本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可能带来监管套利、洗钱与资本外流等风险。他进一步讨论了稳定币对国际货币体系与宏观政策传导的影响:一方面强化了美元等强势货币的网络效应,另一方面对部分经济体的货币主权与金融稳定构成潜在挑战。
关于发展趋势与政策取向,乔老师提出“技术—运行—政策”三维观察框架:在技术维度,区块链性能、合规可编程与与RWA/CBDC/存款代币并行协同是关键;在运行维度,储备透明、风险隔离与流动性管理决定其抗挤兑能力与可持续性;在政策维度,美欧中的监管差异与路径将深刻影响全球格局。综合衡量,他认为稳定币在可预见时期更可能作为法币体系的功能补充,在合规框架内服务特定支付与结算场景。
在人民币稳定币的路径选择上,乔老师指出,人民币稳定币与现行资本项目管理之间存在天然张力。较为可行的探索是“先离岸、后在岸”的渐进式路径:在境外合规司法辖区小范围试点,评估跨境贸易结算、RWA定价与数字产业融资等应用收益,同时强化KYC/AML、储备审计与信息披露机制,避免将其泛化为替代性零售货币工具,从而在促进开放与守住底线**之间取得动态平衡。
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同学就稳定币对银行体系负债结构的影响、CBDC与稳定币的分工关系、RWA代币化的合规边界等话题与主讲人展开热烈讨论。乔老师逐一回应,并鼓励同学们在技术细节、制度安排与国际协调三个层面持续跟踪与深入研究。最后,张教授进行了点评和总结,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鸿儒全球金融治理系列讲座”是由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资助,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负责主办的高端学术讲座,旨在通过邀请国际金融组织的经济学家和业务主管、国内外金融机构的高管和资深专家和学者等来校开讲,加强学生对全球金融治理的理念和模式,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动态变化和监管前沿趋势的了解。
编辑:周鹤罡
初审:陶坤玉
审核:彭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