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第九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的恢复与结构性变化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0-12-20

20201218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共同主办,双威大学杰弗里·萨克斯可持续发展中心、第一财经研究院和普华永道中国协办的第九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是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的恢复与结构性变化”。受疫情影响,论坛采取了ZOOM线上会议的形式。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的30多位演讲和主持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会议由多家平台同步在线直播,观看人次突破17万。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张教授首先简要阐述了本次论坛的背景。他指出2020年人类经历了罕见的大疫灾,由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仍处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之中。得益于大规模的纾困和刺激政策,加上疫苗研发出现了积极进展,主要经济体的衰退已有所减缓,经济开始恢复,但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疫情对全球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也已显露,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全球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国际经济治理变革的紧迫性日益增大。在当前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国内外专家学者汇集在一起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瑶琪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词。王校长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经济、金融、社会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都在努力探寻复苏之路,实施相应的经济政策去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但部分国家的疫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恢复面临重重压力。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保护主义上升。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的复苏前景,刺激性经济政策的效果与风险等值得高度关注她还指出,在全球经济面临重重挑战之际,世界各国需要携手共进,共克时艰,共创美好未来。王校长对各位嘉宾和其他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期待各位专家朋友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贡献真知灼见。王校长还向参会者介绍了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和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并对它们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我校智库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瑶琪发表欢迎致辞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先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Barry Eichengreen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先生、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先生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先生围绕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表主旨演讲。首先,戴行长指出,虽然在全球单边主义的影响下亚太区域经济的整体合作受到严重挫折,但是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亚太次区域和各国双边合作正在健康发展。其次,他强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美关系的变化,我国将抓住历史机遇,迎接新挑战,继续扩大改革和开放。戴行长认为,十四五期间的金融工作重点需要解决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构建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中国现代金融的技术管理水平、提高我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能力。最后,戴行长对积极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包括大力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极推进我国和日本、韩国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促进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后的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先生发表主旨演讲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arry Eichengreen教授就后疫情时期新兴市场的主权债务情况发表主旨演讲。Eichengreen教授指出,目前为止,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主权债务违约并没有像原先预期的那样严重,主要是因为非洲地区受到的疫情影响并不很大,而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又对其经济下滑产生了抑制作用。同时美联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也导致资金很快流入到新兴市场,上次全球金融危机后资金回流到新兴市场用了一年时间相比,存在很大区别。他指出在新兴市场存在原罪,外国投资者很容易受到债券价值和汇率的双重冲击,并在经济金融形势改变时离开新兴市场,特别是对于中等收入国家,如拉美地区、石油进出口国家等。而在2021年这些国家将面临债务到期、短期抗疫债务需要偿还的问题,如果不能延期,金融海啸可能会爆发。最后,他还就暂停债务偿还计划(DSSI)、IMF降低贷款利率和增发SDR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arry Eichengreen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余永定先生的主旨演讲主题是中国需要更加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他首先回顾了最近年中国GDP的增速变化、疫情冲击后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逐步恢复,并具体分析了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在恢复中的不同表现。他指出GDP低速增长、财政收入萎缩、就业创造减少等变量之间存在恶性循环,因而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刺激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当然,也需要继续推进体制性和结构性改革,这些也会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环境与效果。最后,他还提到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并期待下一阶段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政府将更加注重刺激总需求,同时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余永定先生发表主旨演讲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随后举行了三场圆桌讨论。第一场圆桌讨论的主题是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的恢复与金融风险,由双威大学杰弗里·萨克斯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胡永泰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从宏观经济的运行方式、企业经营以及央行货币政策制定等方面,分析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前景,认为未来数字金融的发展空间很大。他还强调,在后疫情时期需要认清此次危机和十年前金融危机的区别,要考虑一旦疫情结束后政策常态化可能带来的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潜在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Steven Barnett先生介绍了IMF的经济展望报告。他指出,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遭受永久性损失,但在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中国之间存在差异,各经济体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也有所不同。他强调,抗疫仍然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各国不要急于退出宽松货币财政政策,同时要加强全球间的政策合作。

东北亚经济研究所所长、原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院长Masahiro Kawai教授介绍了后疫情时期日本经济的恢复及其面临的挑战,并从政府债务占比趋势、GDP构成变化、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绿色经济发展、贸易与投资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战略师黄海洲先生基于双循环与双资本的视角讨论了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改革,并从中美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驱动力、投资者结构、家户资产配置的转变等方面展开分析。

韩国庆熙大学兼职教授Yunjong Wang探讨了如何评价疫情应对的全球努力、疫情防控及其对全球经济的长期影响宽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中长期风险后疫情时期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风险,以及如何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等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先生分析了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并从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安全、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调整趋势、大数据对供应链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最后,他指出,疫情后中国将通过推动双循环战略构建一个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

 

圆桌讨论一演讲嘉宾

上排从左往右:黄益平、Steven BarnettMasahiro Kawai

下排从左往右:黄海洲、Yunjong Wang张燕生

第二场圆桌讨论的主题是扩大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会议由上海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乔伊德先生主持。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先生讨论了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金融开放问题。他指出,就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而言,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导致的货币跨境流动和对外贸易导致的货币跨境流动是不一样的人民币汇率会成为未来中国企业家布局全球供应链的一个很好的价格信号。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研究员讨论了金融开放的四个维度,金融市场开放、取消金融机构外资投资股权比例限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他指出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应放在最后一步,金融市场开放和资本账户开放具有不对称性,要做好前瞻性的风险防范预案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红研究员首先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特征。她指出,贸易计价会改变贸易联系,而贸易联系也会影响计价货币使用。高海红研究员讨论了金融交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

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先生认为,跨境支付系统分为资金的流动和信息的流动,改进跨境支付系统会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需求。他指出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可以改进跨境贸易结算的某些中间环节,从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但实际上它对目前的跨境投融资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影响不会很大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小芬教授指出,扩大对外金融开放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对我国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促进金融行业实现精细化和专业化。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可持续金融研究中心主任Ulrich Volz教授讨论了各国央行正在尝试启动的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及其在国际货币竞争中的重要性。他进而分析了数字人民币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他认为区域链网络的搭建将有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以及提高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价值储存功能性。

 

圆桌讨论二演讲嘉宾

上排从左往右:周诚君、张明、高海红

    下排从左往右:邹传伟、谭小芬、Ulrich Volz  

第三场圆桌讨论主题为后疫情时期的国际经济格局展望及影响,由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女士主持。

北京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贾庆国教授主要讨论了全球两极化严重、发达国家内部结构性外部化以及网络与5G信息时代等变化及其对全球治理带来的巨大挑战。他指出,全球治理的发展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加强合作,积极引领和推动国际合作。

中国社科院全球与亚太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教授讨论了后疫情时期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他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些高科技行业可能会去中国化,而同时面向中国市场的经济合作又会加大。对于亚洲价值链而言,这两种现象可能同时出现。

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和萨塞克斯大学的Stephany Griffith-Jones教授介绍了开发性银行在公共政策中的逆周期作用。她指出应该提高开发性银行的效率,同时未来中国也能够进一步发挥其大国角色与规模效应,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开发性银行的功能。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刘程副教授分享了他和南开大学前副校长佟家栋教授的合作研究。他们主要探讨了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稳定的新三元困境,即美国国内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全球央行职能和美国国内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稳定性,这三个目标必须放弃一个。他们认为,从短期来看,市场需要一个比较全面的监管转型,从银行为基础的监管转向市场监管;从中长期来看,全球货币等级的金字塔需要重构,需要一个新型的国际货币体系。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教授主要谈了中美经贸关系。他强调未来中美经济互相依赖的程度将趋向平衡,表现为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上升,同时RCEP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对中美之间的经贸领域的博弈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从长期和中短期角度对美元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受疫情影响,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同时美国政府和货币当局采取极度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应对,这些导致美元指数持续走低,并将削弱美元的长期霸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美元弱势状态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但人民币国际化最终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圆桌讨论三演讲嘉宾

上排从左往右:贾庆国、Stephany Griffith-Jones、李向阳

下排从左往右:吴心伯、刘程、张礼卿

圆桌讨论主持嘉宾

从左往右:胡永泰、乔伊德、杨燕青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黄志刚教授主持了论坛闭幕环节张礼卿教授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他指出,为期一天的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讨论热烈,精彩纷呈,堪称一场学术盛宴。演讲嘉宾和其他参会者之间进行了大量的互动讨论和观点碰撞,很好地推动了该领域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最后他再次对演讲和主持嘉宾、合作机构、参会人员、听众和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

闭幕环节主持和演讲嘉宾

从左往右:张礼卿黄志刚

附录:

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简介

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于20079月发起,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协办的定期高层学术论坛。20079月、200811月、200912月、201011月、201211月、201411月、20169月、201811月和202012月,论坛先后以中国银行业的开放与银行法人治理中国金融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面临的新挑战经济复苏、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欧债危机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全球宏观经济治理:挑战与政策选择金融危机十周年:全球金融稳定面临的新挑战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的恢复与结构性变化为题成功举办了九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先生、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女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先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先生、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先生、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先生、美国斯坦福大学Ronald McKinnon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arry Eichengreen教授、日内瓦高级国际研究院Charles Wyplosz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原校长王广谦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ng Thye Woo(胡永泰)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先生等著名专家学者在历次论坛中发表了主旨演讲。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澳门大学、福冈大学、韩国高丽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萨赛克斯大学等全球近百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出席了列届论坛,新浪网、和讯网、网易财经、中国金融网、金融时报、经济参考报、第一财经日报、教育部学术会议在线、中国知网学术会议等重要财经媒体和学术会议传媒给与了全面报道,论坛在国内外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简介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20039经校办公会议批准成立。中心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学科优势,广泛联系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致力于对国际金融等领域的最新理论发展和政策实践进行研究。其宗旨是在积极推动基础性理论研究的同时,面向社会,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组织等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参考服务。

近年来,中心的研究人员先后主持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包括“我国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调整”、“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国际大宗产品定价机制研究”、“汇率制度变革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安排和风险防范”、“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全球负利率环境下的金融风险及其应对”等。

中心致力于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自成立以来,先后与一些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和智库合作举办了数十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其中包括”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和各种专题研讨会议。合作机构包括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策对话倡议组织(IPD)、德国发展研究所、日本应庆大学经济系、韩国高丽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韩国东北亚基金会、蒙古国科学院、马来西亚双威大学杰弗里萨克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第一财经研究院、普华永道中国(PwC China)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咨询机构。作为主要发起单位,中心还联合国内外同类研究机构于2012年成立了智库型研究机构“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篇:100081  联系电话:010-62288607  邮件:cifs@cufe.edu.cn

CopyRight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