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7日下午,由我校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和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全球金融治理系列圆桌会议(第六期)在学术会堂606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议题为“区域性金融合作安排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由我校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和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主持。出席会议的嘉宾包括美国大学Randy Henning教授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王信研究员。中心研究人员谭小芬教授、苟琴副教授、王雅琦副教授和陶坤玉老师以及部分硕士、博士生参加了会议。
张礼卿教授首先致辞,阐述了此次会议背景和主题,并对Randy Henning教授和王信局长等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张教授指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安全网的建设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高度关注。如今,从IMF的全球性安排,到以清迈协议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安排,再到大量的双边性安排,全球金融安全网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在防范和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层次的安排,除了存在合作以外,也存在着竞争。譬如,由于对贷款的条件性(conditionality)的掌握存在松紧差异,不同层次的安全网之间就在事实上产生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些救助计划放松甚至放弃了条件性要求,从而可能导致道义风险。客观评价不同层次安排的优点和缺陷,深入研究不同层次安排之间,特别是区域性和全球性安排之间的关系及其后果,对于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网络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1: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致辞
美国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Randy Henning发表“区域性金融合作安排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旨演讲。Henning教授指出,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安全网络在缓解金融冲击对经济造成的损伤以及帮助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发达国家退出量化宽松转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随着欧洲经济放缓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近些年良好的国际金融环境很可能发生逆转。因而,此时国际金融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对完整的国际金融安全网络能够帮助应对冲击,而分割的国际金融安全网络可能会放大或者传播不稳定因素。如何评估和提高全球金融网络的完整性是此次演讲的主要内容。
演讲中,Henning教授首先分析到,目前国际金融网络中各层次的国际金融合作存在相互竞争、职责重叠、分工不明确、道德风险、透明度低等问题及相应弊端。通过分析欧元危机中全球金融网络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区域金融机构和全球性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Henning教授认为,过去由于IMF在全球金融安全网路中占领不可挑战的领导地位,并且在向欧洲区域金融组织指派职权中欧洲各国能够相互协调冲突,区域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机构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合作。但由于最近反全球化、民粹主义的兴起使得以上情况在发生变化,区域间金融组织和全球金融组织之间的合作变得困难。随后,Henning教授进一步详细介绍了东亚国际金融组织CMIM和IMF、AMRO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在国际金融安全网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由于各金融机构所处法律环境、收付款形式不同以及存在国家利益分歧等问题,这些国际金融组织之间并没有实现有效的合作。他还强调机构透明度在全球金融安全网机构合作中的重要性。最后他就上述问题以及其他国际金融组织(例如G7、G20)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图2:Randy Henning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研究员发表评论,认为Henning教授的研究覆盖的问题非常全面,并且在细节问题诸如区域金融组织与IMF之间互动等方面有着深刻独特的见解,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络的建设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王局长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反对全球化的态度,对全球金融安全网络建设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中国和日本在亚洲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中的既有合作,也有竞争。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图3: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王信研究员做精彩点评
现场互动环节上,参会人继续向Henning教授积极提问,就如何理解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IMF和世界银行在政治、商务以及经济上的关系,如何解决特定国家和区域金融组织中存在的利益冲突等问题和嘉宾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最后,张礼卿教授进行了简要总结。他指出,全球金融增长放慢、中美贸易冲突持续发展、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等正在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稳定产生威胁。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加紧对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应付未来随时可能出现的动荡和危机。
图4:参会者与主讲人热烈互动